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30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月31日23时44分发...
为何汉武帝抗击匈奴越打越穷,而唐太宗年年出征却越打越富?
在历史学研究中,比较史学是其重要的一个分支,它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分析深化历史认识、增强历史自信。在我国古代史中,评价一位帝王的功过业绩,除了看对内的治理能力之外,对外开疆拓土的魄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同样是征战四方,汉武帝时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导致国库资金入不敷出,但是唐太宗时期却能保证收支相抵甚至利用开疆扩土的优势增加经济来源,这是为何呢?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讲,汉朝和唐朝有着质的不同。古语谓之“创业易守成难”,这在汉武帝和唐太宗所处时代背景就有所体现。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在上位之前,汉文帝和汉景帝主推的文景之治已经将西汉的经济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汉武帝的征战匈奴做好了物质上的万全准备,汉武帝时期的要求是守成而非开国,况且他初登基之时身后还有窦太后的笼罩。
而唐太宗李世民年幼时便跟随父亲李渊四处征战,是个名副其实的“马上皇帝”,唐朝的大半江山都是他打下的,所以李世民是个开国之君,对开疆拓土一事有勇有谋,居庙堂之高也能游刃有余地处理政务琐事,实在是个值得敬佩的全能型皇帝。李世民在位期间,大力推行“贞观之治”,极大地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稳定,为后世百年基业奠定基础。
展开全文
其次,他们面对的对手也千差万别。汉武帝时期面对的对手是正处于强盛繁荣时期的匈奴,匈奴内部有着成熟的架构和军事部署,和汉王朝一样是个成熟的国家,面对外敌侵略时必然一致对外,这导致汉武帝的开疆拓土计划只能强攻,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所以在对战过程中自然需要财政支持和物资供应,汉武帝不惜耗费国库三分之一的财产也要取胜,何况像这样大规模、长时间的战役还不止一次。虽然最后的结局是平定匈奴,但国库物资的缩减可想而知。
而唐太宗李世民面对的对手是一盘散沙的东突厥和西突厥,突厥内部有二主,两派之间谁也不服谁,不用李世民出马内部就已纷争不断。加上突厥的势力分散,整体实力远不如强盛的唐朝,所以逐个击破攻城略地相比汉武帝就简单许多,也不需要太多的国家财政支持。
甚至唐太宗只要巧设疑兵之计,便可分化东西突厥势力,为突厥内部的矛盾冲突添油加醋以保唐朝的安全稳定,渭水之盟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所以唐太宗才能做到征战四方,国库存余不降反升的大好局面。
最后,国家的兴衰必然离不开领导者的科学谋断和英明决策。皇帝的个人能力和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处事方式,在面对攻下的城池该如何处置这个问题上,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汉武帝对新收归的河西走廊地带,选择了将其变为自己的领地。
如何实施呢?他下令中原地区的部分民众移民向北,在当地设立归中央管辖的郡县并发展经济,这看似很不错实则是滥用民力的表现。大规模的迁徙不仅会造成小部分老弱病残的流逝,而且南北气候差异大,不适应的中原人民也可能出现逃亡景象,导致汉武帝后期时劳动人口直接减半,加上发展西北地区的经济需要中央扶持,国库的开销自然越来越大,到后期已经入不敷出了。
唐太宗面对攻下的城池处理方式就极为温和。他选择任用当地人为行政长官,设置都督府,从中央派人过去管理,被收归地区一直受中央的管辖。在对新地盘的开发问题上,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太过上心。所以,地方的财政收入交了税,国库依旧一如往常般丰厚,甚至在统治期间越打越富。
总而言之,由于差异巨大,两位皇帝在对外征战这件事上根本没有可比性,不管是汉武帝还是唐太宗都是封建社会数得上名号的优秀领导者。我们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这段历史,深化其认识并科学地进行对比。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